通往真實的途徑(十)  知性之眼的開啟2:運用人裡面的靈性

理性與知性是互補的,不是排斥的(科學與信仰也是)。科學家或科學的權威,將他們的霸權移轉到其他領域的這種誘惑是一直存在的。科學是去證明事物的存在,但無法證明者一律都被視為不真實的或迷幻的。但是「不能被觀察」,從來不代表「它不存在」,而是「用錯了觀察方法」。宇宙本來就存在,重點是我們如何去察覺它。我們可能還不能看見它,但不代表可以下一個結論說:它不存在。例如,歷史上望遠鏡還沒發明前,我們無法觀測到木星的衛星,但其軌跡及與天體力學的關聯是確立的;月亮一直以來就長期存在,在 1960 年代火箭的到來之前是不可能登上遙遠的月亮。這說出有許多事情雖在當前超出經驗之外,但在未來某個時刻將會成為被經驗的客體。歸納法的科學調查和理論化,其範圍僅限於有限的方法與那些目前可以觀察到的極少數的東西,它無法解釋那些絕大部分尚未被觀測到的實體。

  其實科學既沒有必要,也不應排除超然經驗或信仰。從解釋的渴望來說,基本上宗教信仰和自然科學的共同動機都是渴望對一個有意義的東西進行解釋。但是在解釋的時候必須注意,現實的世界像墨跡一樣是模糊的,是「多層次」的。在一個層面上的解釋,不一定適用於另一個層面。所以有一些科學家對生命的解釋實在是太整齊了,他們似乎忽略生命中雜亂的那一面。我們不能武斷的肯定世界的一切,因為其中有未回答的問題。

  好,如果科學帝國主義的問體已經解決了,我們已經體認理性與知性(科學與信仰)不是排斥的,而是互補的;接下來我們就要來看,如何開啟知性之眼。開啟知性之眼從「渴望」開始,科學與超然都有一種渴望,就是解釋這個宇宙,但是它們的方法不一樣。人的渴望不只是要從外在認識這個宇宙,並且要認識宇宙的內在意義,因為這個意義與人生的意義有關。一個吃飽喝足的人,會去想宇宙存在的目的與人生的意義是甚麼;但是你不會看到一隻狗或猴子會去想宇宙存在的目的與人生的意義。這證明人的深處有一種渴望,這種渴望是最高階的渴望,我稱為最初的渴望。

  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一定有一段時間曾經想過,宇宙存在的目的與人生的意義是甚麼。但是你去問老師父母,他們總是回答你不要想太多,要好好念書。念小學是為了念國中,念國中是為了念高中,念高中是為了念大學,念大學是為了工作、工作是為了婚姻,婚姻是為了孩子;而孩子也要念小學,念小學是為了念國中,念國中是為了念高中,念高中是為了念大學,念大學是為了工作、工作是為了婚姻,婚姻是為了孩子;而孩子的孩子也要念小學…。這裡我們看見一個跨世代的重複循環,卻始終得不到解答。我們最初的渴望得不到滿足,但人們為了生活下去需要有其他的渴望,於是次要的渴望出現了,我稱之為渴望的替代品。一個人被迫遺忘最初的渴望,被禁錮於渴望的替代品中。

  這個問題是科學理性永遠無法解決的,但是你不要難過。前面我有說了,你不會看到一隻狗或猴子會去想宇宙存在的目的與人生的意義,但是人卻會。這個事實表明,人不僅有渴望去尋求這件事、人還有能力去尋求這件事。有一句話說,「人為萬物之靈」,意思是人是世界上物種中最有靈性的。人有三部分,最外面是物質的身體,用以盛裝水、食物等;深入一點的部分是魂,就是心思、情感和意志,人會思考、人會喜歡等等都是這部分決定的;但是人有一個最深處稱為靈,因為人有靈,所以人在一切物質、思想、音樂、感情之外,會另外尋找神、尋找永遠。但是,你不會看到一隻猴尋求永遠。

  現在該是我們運用正確器官來經歷超越經驗的時候了,人不能用鼻子吃麵,照樣,人不能只是用肉眼、或理性之眼來看見神,人需要運用靈來實化神聖的事物。

Source: 張證豪(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0129482117&fref=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