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值得珍藏–耶稣基督在中国·····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VJXy6DVV5_SIW4pSaZotQ

 

中外学术界研究最多的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1.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陈列在西安碑文博物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立在一座称为“赑”的龟状的石座上。此碑在公元1625年在西安出土被发现后立即引起了西方宗教界及史学界的关注。因为它是证明西方的基督教早在1300多年前就已传入中国的重要历史证据。

——此碑与埃及的罗塞塔为石碑在死海以东发现的摩押碑及墨西哥的南美古代授时石刻并称为世界四大古代著名石刻。又因其刻制工艺精湛且保存完整被誉为:“石刻之王”。

2.大秦景教的起源

——“大秦”原本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但在碑文中却泛指基督教的发源地包括犹太国及当时基督徒集中的叙利亚地区以及当时基督教流行的地中海沿岸等国家。也包括伊拉克及伊朗等东方教会所在的中东国家。

——“景”字有“光明正大”之意,基督教在传来时自称为“景教”意即“光明正大教”。景教是属于基督教中的一个正统教派即“聂斯脱利派”。使徒时代一部分门徒向东方传福音,后来形成了东方教会,他们较能坚持基督教的正统教义。聂斯脱利派属于东方教会中的一个派别。

3.基督教会转变为罗马天主教会

——早期的基督徒曾遭到信奉罗马旧教的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和镇压。直到公元31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自称见到耶稣的十字架显圣,于是以十字架为旗帜战胜了政敌。从此他宣布基督教合法化,并定为国教。后来他接纳吸收了罗马旧教的一些教义、礼仪、制度和节假日,并由皇帝统领教会,形成了一个政教舍一的大帝国。

——原始的基督使徒创立的基督教会就逐渐被转变成为罗马天主教会。

4、聂斯脱利派被定为“异端”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将国都由罗马迁移到了东方的君士坦丁堡。他死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为东、西两国,各有皇帝,但教皇起初仍留在罗马并统领各大教区和大主教。当时东、西方教区对神学上关于耶稣的神性和人性出现了争议:西方派主张耶稣为神、人二性的混合体,强调其神性,认为马利亚既为神母,就应当是神,应受到神应受的崇拜。而东方君士坦丁的大主教聂斯脱利却主张耶稣具有神、人二性,马利亚是人,不是神。

——他代表了东方教会教徒的观点,得到了东方教会的支持。公元330年,皇帝为了平息争议,召开了以弗所会议。在会议上,西方教会代表不顾已经到达的聂斯脱利大主教的反对,趁着东方教会代表们因水灾使行程受阻而缺席的情况下操纵会议强行表决通过了判定聂斯脱利派为“异端”的决议,并将聂斯脱利本人驱逐出教,流放异地,客死他乡。

5、基督教东方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

——在以弗所会议上聂派基督徒虽遭排斥但仍坚持基督教的正统教义并由叙利亚转向东方发展,直到波斯(今伊朗)、美索不迭米亚、亚述及伊拉克等地。

——公元498年在波斯的聂派教会决议同罗马天主教教会决裂,脱离罗马教会,自选了东方教会的天主教。他们坚持聂派的信条,反对罗马教的“炼狱”论。反对神化及崇拜马利亚。守主日。不吃猪肉。提倡吃素食。神职人员放弃独身。聂派东方教会实际上是基督教内部不同于罗马天主教的一派。他们的传教活动非常活跃,早在十三世纪以前已传到了中国、马来西亚及印度等地。

6、波斯景教主教阿罗本来华

——唐朝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波斯基督教东方教会主教阿罗本率领布道团来到唐朝首都长安。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热烈欢迎。他特派宰相房玄龄率领仪仗队西出长安城迎接,在西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然后引入殿内接见。

7、阿罗本翻译《圣经》并与唐太宗论道

唐太宗安排阿罗本在宫中的藏经楼中将《圣经》翻译成汉字。又经常会见阿罗本并与他谈经论道。三年后(公元638年)唐太宗下令准许阿罗本在中国传教,出资在长安义宁坊建造教堂,名为“大秦寺”并封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

8、唐朝景教盛况

在唐太宗及唐高宗准许景教在中国传教的三十三年中,景教在当时已“ 法流十道,寺满百城”。意为:“道已流行于十大行政区,一百座城市建有大秦寺”。但在武则天统治的时代(公元690701年)因她是利用佛教登上了皇帝,所以她提倡佛教。这时一些士大夫对景教进行攻击和诽谤,景教一度受到排挤。武则天下台后,景教有再度昌盛,唐玄宗下令修复被毁的景教寺,令人在寺内悬挂五位先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及睿宗)的画像并赠百匹丝绸装饰教堂,景教又得以发展。

9、佶和在兴庆宫祈祷

——公元744年大秦景教僧佶和前来朝拜。唐玄宗命罗含及普伦等十七名景教僧侣陪同佶和一同在长安兴庆宫举行盛大礼拜、诵经和祈祷活动。

——唐玄宗还亲笔为大秦寺题了匾额,使大秦寺大放异彩。

10、景教士受到朝廷优待

——唐朝对景教传教士均封官、发给薪俸及免征赋税,待遇优厚。如景教士伊斯曾在唐肃宗、代宗和德宗的三朝供职,封为三品宫门看守、北方讨伐使及殿试副监督。皇帝赐予紫袈裟。并在郭子仪的讨伐军中任副使,经常出入郭子仪的卧室为其出谋献策。

11、伊斯广行善事

——伊斯为官清廉并广行善事,将皇帝赏赐给他的礼品、金钱及毛毯均捐献供修复扩建景教寺。每年召集四寺僧徒在教会虔诚崇拜。

——他乐善好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病者得医、死者得葬。体现了基督教爱人如己广行善事的精神。

12、景净刻制《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正月初七日(阳历二月四日)伊斯之子景教士景净撰文,前浙江台州军事监督吕秀岩书写,派人镌刻了一座《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立于长安西郊大秦寺内。

——碑高十英尺,宽约四英尺,厚一英尺,重约两吨。碑头上刻有飞云和莲台托着十字架,包围着螭兽和百合花。

13、景教碑文字部分拓片

——景教碑碑文32行,每行62个正楷汉子。正文共1764字,背面无字。正文下方及碑石左右两侧除记有8名僧人名字外均用叙利亚文和汉字刻有70名景教僧人的名字及职称。

——碑文第一部分为序文,概述了景教的教义。第二部分讲述了景教来华后受到朝廷重视及发展的经过。第三部分为颂词,用韵文的形式重述序文的梗概。

14、景教碑被重新发现

——景教碑被埋藏了780年后于明熹宗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据传是有人在建房挖土时偶然发现了此碑。地方当局将碑安置在长安西郊一英里外的金胜寺(又称崇仁寺)内。后来当地一举人张赓虞将碑文拓片转赠与意大利天主教教士利玛窦在华的信徒李之藻。李著文将此碑向西方介绍后,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首先得见此碑文。后经西方学者陆续考察研究,将碑文先后译成了拉丁、葡、法、英、德、日等多种文字并著专文研究及报导,才引起了西方人士的注意。

15、景教碑仿制碑流往国外

——公元1 909年丹麦人何尔谟以3000两银子将景教碑收买企图盗运出境。后被北京政府发觉,下令阻止。并将此碑于1907年10月22日运至西安碑林保存至今。

——后来当局允许何尔谟照原碑刻一仿制碑运走。制成后何尔谟用一骡车先运至郑州,后改用火车转海运运至美国。展出后,捐赠给了罗马天主教梵蒂冈教廷。

——后来此碑被国内外大量仿制陈列展览。

16、陕西省周至县的大秦景教塔

——距西安150里西南方的盖屋县(今称周至县)楼观台以西的南山坡上有一座唐代所建的大秦景教塔。此塔为砖结构,七层,略向南倾斜。塔内刻有叙利亚文铭文。经考证确系唐代大秦景教所建。证明景教流入中国后,融入了中国的建筑文化,建起了中国式的宝塔。

——近年国家文物部门已将塔整旧如旧,并在塔东侧建立了一座《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仿制品,设展厅陈列部分景教文物。定为文物景点,供游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