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直接回朔亚流争议,探讨亚流以及亚他拿修两位当事人对于“基督的人性”的观点,并佐以其他正统神学家的相关论证,还原此议题的原始面貌,即基督具有被造的人性正是尼西亚派与亚流派真正的交集,亚流主义的错误乃是将基督人性的被造性转嫁到基督的神性之上,进而否定基督的绝对神性。“基督被造的人性”这个事实与华人基督教普遍的认知完全相悖逆。否定基督具有真实人性的思想并非华人基督教独有,路德本身就有同样的经历。本文列举了五个‘基督人性非受造论’必须面对的神学困境作为结束。
关键词:基督论,人性,被造,异端,亚流主义,亚他那修
基督是否具有被造的人性?我们是否可以称基督是被造的?基督是否是一个被造之物?这三个问题在西方基督教中因着丰沛的神学文献以及各大教派信仰规范明确的规定[1],构成了对于基督论的基本共识。然而这问题在过去二十年中,在华人基督教的圈子中形成一个备受瞩目的争论。一方面,“基督具有被造的人性”或“基督是被造的”被直接认定为“亚流异端”的教训;在另一方面,耶稣基督的位格普遍被认为不具有任何被造的成分。[2] 基督的人性若不是被认为是如同祂的神性一样,是非受造的,就是被认为,基督经由某种奥秘,但绝非受造的过程获得一个具有被造性质的人性。[3]这种对于基督论认知已经形成了一种“基督人性非受造论”的观点,并引起了美国改革宗的关切。美国改革宗神学院(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教授 Bruce Baugus 已经开始撰文分析华人改革宗为何在这个议题上违反了大公教会并改革宗的信仰,并将这个传统直接追朔到贾玉铭[4],甚至王明道[5]。
华人基督教学术界对于“亚流异端”的研究与认知基本都是从基督神性的方面着手,忽略尼西亚争议中的尼西亚派与亚流派如何看待基督的人性,造成习惯性地以基督的神性作为分析基督人性之本质的基础。[6]本文采用历史考据的方式,跳脱传统探讨亚流争议的模式,借助薛夫(Phillip Schaff)编纂的早期教父教父中的《亚他拿修选集》中所提供的原始材料,[7]探讨亚流与亚他拿修双方如何看待并处理基督人性,并总结出基督人性在亚流争议中的地位。本文亦引用其他教父的相关教训来引证双方的观点,以展现正统教义的承传。最后,本文将结束于探讨华人基督教中“基督人性非受造论”当面对的五个神学困境。
一、亚流的视角
(一)亚流派原始资料
因着尼西亚大会(Council of Nicene)正式定罪亚流,造成大部分亚流派的作品被教会销毁,只有少量的亚流的著作流传至今。目前在英语基督教学术圈子中,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Eusebius of Caesarea)撰写的《尼西亚大会》(AD 350)[8],收录在提多烈(Theodoret)撰写的《教会历史》中的《亚流致尼哥米迪亚的优西比乌的信》[9]与《尼哥米迪亚主教优西比乌致推罗主教保里奴的信》[10],再加上学者们从不同著作中收集的《宴席》的残篇,构成了亚流派思想的第一手文献。在另一方面,尼西亚派的《亚历山大主教亚历山大致康士坦丁堡亚历山大的信》(AD 317-320)[11]、《罢逐亚流》(AD 320-321)[12]和《致埃及和利比亚主教的信》(AD 361)[13]则提供了尼西亚派对于亚流思想的描述,补充了亚流派文献的不足。故此,为了还愿亚流主义神学的原貌,我们必须参考双方面的材料。
(二)亚流派对自身教义的论述
亚流在写给尼哥米迪亚的优西比乌(Eusebius of Nicomedia)的信中,反对以下由亚历山大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Alexandria)公开提出的观点:子与父都是永恒的;子与父相同;子与父永远同在;父不是透过意念或以间接的方式产生子;子由非受生的父所生;并子就是神的自己。在另一方面,亚流把子的被生(begotten)等同于子的被造(created)。[14]这就意味着子不是神的一部分,也不具有人和神的本质;子乃是根据神的旨意在时间之前,从虚无(ex nihilo)中被造;子在被造之前不存在(was not);子也不是非受生的(unbegotten)。亚流在他的论述中,大量地使用后世用来描述被造之物特质的术语来描绘子,例如:“被造”“根据神的旨意”“从虚无”“与曾经不存在”等。凡是与神性有关的词汇一概被他排除在对基督的描述之外。亚流在这封书信中也绝口不提基督之神性的问题。似乎对于亚流而言,子不具有神性。
尼哥米迪亚的主教优西比乌是亚流思想的继承人,是亚流派后期的领袖。他在写给推罗主教保里奴的信中宣称,他相信只有一位非受生的父或神。子乃是一个以非人所能理解之方式被造的人,其性质与父不同,但相似。优西比乌在这封信中虽然没有使用许多亚流的术语,但是其精神仍然是亚流的。他的特点在于完全否认了被造之物能够有分神性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他间接地否定了“神化”(deification,theosis)的教义。相较于亚流的观点,优西比乌对于子是否能够获得神性采取了更为严刻并狭隘的立场。
(三)尼西亚派对亚流教义的论述
亚历山大的亚历山大对亚流的教义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描述。他在致康士坦丁堡主教亚历山大的信中告诉读者,亚流首先否定了基督的神性,认定“曾有一时,神的儿子不存在”,子乃是从虚无中被造的,因此祂的本质如同其他的被造物一样是可以改变的。并且,子被父所拣选而获得与其他基督徒相同的儿子名分(sonship)。除了上述观点外,亚他拿修在相传由他起草的《罢逐亚流》中进一步肯定亚流认为子与父不同质;不是父真的道并且是会改变;无法真正认识父;并与父是分开的。道乃是为了创造我们而被造。《致埃及和利比亚主教的信》的第12段提供了亚流主义最为全面的描绘。
(四)基督作为一个被神化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亚流完全以基督是一个纯粹被造之人的视角来探讨神化的观念。虽然亚流派目前留下的文献并未直接引用神化的语言与观念,甚至尼哥米迪亚的优西比乌还明确地否定子作为被造之物得以有分神性的可能性,从根本否定了神化的可能性。但是,亚他拿修首先在《尼西亚信经护文》中提到亚流认为子(Son)也是因得到恩典并改良自己的行为后,因自身的美德成为神的儿子(sons of God)——这使得子看起来与我们没有什么分别,不再是独生的。[15]他接下来直接用神化的观念,表明信徒之为神的儿子乃是因为基督有首先有分于人性,并神化(deify)其人性。换句话说,子是第一个被神化的人,这也是亚流论点的基础——使得信徒得以同样的方式被神化,而成为神的儿子。[16]亚他拿修在《关于亚里米嫩和西流加两个大会》中使用万有“藉由有分”(by participation,或藉由恩典(by grace),因着被父认养(by adoption),而有分于子被神化;子在另一方面“因其本质”(by nature),与父同质(co-essential)而为神,来区分我们之为神的儿子与基督之为神的儿子[17]由此可知,亚流派实际上将基督视为一个透过有分于父,获得神性与恩典而被神化成为神(及神的儿子)的被造之人,与信徒毫无分别。子的特殊之处乃是在于祂是“第一个被造的”。
(五)小结
亚流在正统教义对于被造之人性的特质之上,即“被造”“有起始”“会改变”等等之上发展他对基督神性的定义,以至于他至终否定了道的神格而被大公教会定罪。下表归纳了亚流主义对于圣父与圣子的看法:
表 1
父 | 子 |
万有的源头 | 父用来创造万有的工具 |
无起源(起始 | 有起源(起始)的 |
非受生的 | 受生的 |
永存的 | 暂时的——曾有一时不存在 |
创造主-不改变 | 被造之物-会改变 |
具有神性 | 不具有神性但有分神性 |
是神 | 不是神——一个被神化的被造之人,因而可被称作神 |
(未完)
本文首刊于《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二十三辑。感谢作者授权转载。
注释:
[1] 例如:协和信条。参见 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 (WARC), Agreed statement on Christology – Orthodox-Reformed Dialogue, Limassol, Cyprus, January 1994, ttps://ecumenism.net/archive/docu/1994_orth_warc_christology.pdf.
[2] 唐崇荣,《唐崇荣问题解答类编(上册)》,香港:中福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第134-135页。
[3] 侯军,《基督人性受造之深度解析》,载《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页。
[4] 参考:http://www.reformation21.org/blog/bruce-baugus.
[5] [英]马可·琼斯:《耶稣谁?——简明基督论》,高可丹译,台北:华神出版社,2006年,第7页。
[6] 侯军,《基督人性受造之深度解析》,第24-37页。
[7] 本文中引用的原始资料主要根据ccel.org提供的电子版。参见http://www.ccel.org/ccel/schaff/npnf204.
[8] Eusebius of Caesarea, Letter of Eusebius(Epistola Eusebii), npnf204, pp247-251.
[9] Arius, The Letter of Arius to Eusebius, Bishop of Nicomedia, npnf203, 1892, p63-65.
[10] Eucibius of Nicomedia, The Letter of Eusebius, Bishop of Nicomedia, to Paulinus, Bishop of Tyre, npnf203, p65-66.
[11] Alexander of Alexandria, The Epistle of Alexander, Bishop of Alexandria to Alexander, 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npnf203, p54.
[12] Philip Schaff, Deposition of Arius (Depositio Arii), Npnf204, p238-245.
[13] Philip Schaff, To the Bishops of Egypt and Libya (Ad Episcopos AEgypti Et Libyae Epistola Encyclica), npnf204, p268-276.
[14] Theodoret, Council of Sardica, Npnf 203, p107.
[15] Athanasius, On the Council of Nicaea Definition, p356-357.
[16] Ibid., pp364-365. 至于神化之人即为神儿子的观念,参考奥古斯丁的论点。
[17] Athanasius, On the Council of Ariminum and Seleucia (npnf 204), p842, pp844-845.
Copyright © 2017 金华市锡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浙ICP备1701994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