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四瞿海源與袁憶平發表「人格、刻板印象與教會的復振過程」,是個人第一篇獨立的宗教論著。在理念上,是以復振運動(revitalization movement, Wallace)為主要架構,將教會聚會所視為中國的基督徒為了回應西方宗教的衝擊,在信奉基督教之後發動的一種回歸聖經建立本土教會的運動。在方法上,是以參與觀察、深入訪談、歷史及文獻分析、心理測驗、問卷調查等方法進行。
在教會聚會所的研究論文中,從組織到心理都做了探討,這個教會具有濃厚的復振運動的性質,於是在領導和組織上就非常特殊。例如全教會的領導深深具有不可挑戰的神人性(charisma),當時李常受就是最高而唯一的領袖,他的講道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在組織型態上,也很特別,所有的教友都是主角,都不是被動的接受道理的人,而都是主動的傳道者。同時又以小組為組織的單位,在大陸時代這個教會也被稱為小群,把小組的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個教會又以回歸聖經堅持地方教會的基本教義派立場為重要特色,其間所蘊含的社會學意義實在很豐富。 一九七九年瞿海源自美獲得社會學博士回國,在台大擔 在教會聚會所的研究論文中,從組織到心理都做了探討,這個教會具有濃厚的復振運動的性質,於是在領導和組織上就非常特殊。例如全教會的領導深深具有不可挑戰的神人性(charisma),當時李常受就是最高而唯一的領袖,他的講道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在組織型態上,也很特別,所有的教友都是主角,都不是被動的接受道理的人,而都是主動的傳道者。同時又以小組為組織的單位,在大陸時代這個教會也被稱為小群,把小組的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個教會又以回歸聖經堅持地方教會的基本教義派立場為重要特色,其間所蘊含的社會學意義實在很豐富。
一九七九年瞿海源自美獲得社會學博士回國,在台大擔任合聘教授,指導的第一篇碩士論文是一九八○年屠世明完成的「從社會學試析中國本土教會的本質、組織與領導」,正好接上一九七四年年有關聚會所的論文。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很神妙,我自己的第一篇宗教論文和指導的第一篇碩士論文都是有關教會聚會所的研究。屠世明本身是聚會所的弟兄。這篇碩士論文更深入地指出聚會所「為一半制度化的準科層體制,是以不斷更新求變的復振來達到高度的教會增長。更以高度的分工與分化,集體意識的強化及上下嚴明的層級來作為教會內成員控制與支配的各項管道」。論文也特別對領導者是典型的奇理斯瑪型人物而加以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