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柝声与李常受著作回应“传福音,去传就好了”
在倪柝声与李常受的教导中,“传福音,去传就好了”这句话,既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潜藏着需要被深入探讨和补充的内涵。他们固然强调传福音的热忱与行动,但更注重传福音者内在的生命预备、属灵的装备以及教会团体的配搭。简单地将传福音理解为“去传就好了”,可能会忽略其教导中更为核心的属灵原则。
肯定之处:传福音的迫切与普遍性
从积极层面来看,“去传就好了”体现了传福音的迫切性和责任感。倪柝声和李常受都认为,传福音是每一位信徒的本能和责任,而非少数特定同工的专利。他们鼓励信徒有“福音的灵”,对失丧的灵魂有真实的负担,一有机会就分享福音。[1] 李常受在带领教会实行“叩门传福音”时,也展现了这种积极出访、主动接触人的精神。[2]
在他们的著作中,可以看到许多激励信徒勇敢传讲的例子。倪柝声提到,传福音的秘诀之一在于“脸皮要厚”,不畏惧拒绝和羞辱,满有感情地将福音传出去。[2] 这种不受外在环境和内在惧怕辖制,单单去传的勇气,是他们所推崇的。
审慎之处:传福音不仅是“去传”
然而,倪柝声与李常受的教导远不止于此。他们强调传福音的果效,根植于传福音者自身的属灵光景和与神的联合。若将“去传就好了”理解为一种无需预备、单凭血气的热心,则与其教导的核心相悖。
生命的流露重于方法的堆砌: 倪柝声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事奉(包括传福音)是生命的流露。一个传福音的人,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被主充满、对主有主观经历的人。他认为,我们传福音,不仅是传讲一套道理,更是将我们所经历的基督供应给人。若缺少了内在生命的根基,外在的传讲就容易沦为空洞的口号。
圣灵的引导与充满: 李常受特别指出,叩门传福音的功效在于圣灵的充满和浇灌。[3] 离了圣灵,人的话语是死的字句;有了圣灵的同在,话语才带着生命和权柄,能叫人扎心。[3] 因此,传福音前的祷告、寻求主的同在,以及在传讲时倚靠圣灵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与“去传就好了”的轻率态度截然不同。
全体配搭而非单打独斗: 倪柝声在《如何传福音》一文中,虽然列举了六条不同的传福音路径,但他同时强调,传福音是教会全体的事,需要众圣徒配搭。[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恩赐,合起来才能成为完整的福音见证。[4] 福音聚会后的跟进、谈话和关怀,同样需要教会全体的参与。[1]
真理的装备与榜样的力量: 倪柝声和李常受本人都为信徒立下了竭力追求真理的榜样。他们对圣经深入的研究,使得他们能够清晰、有力地传讲神的经纶。此外,他们也强调传福音者自身的榜样。一个在生命中作王、活出基督样式的人,他的福音见证自然就更有说服力。[5]
结论:平衡的观点
综上所述,从倪柝声和李常受的著作来看,对“传福音,去传就好了”这句话,应当有一个平衡的理解。
- 要肯定其行动的导向:鼓励信徒克服胆怯,勇敢地迈出传福音的步伐。
- 但更要强调其内在的根基:传福音者必须是一个有祷告、有生命、被圣灵充满、并与教会的身体有紧密配搭的人。
简单地说,倪柝声与李常受的教导乃是:要去传,但要带着预备好的生命去传,要倚靠圣灵去传,并要在教会的配搭中去传。唯有如此,福音的传扬才不致流于形式,而能真正地将生命供应给人,并建造基督的身体。
Google Search Suggestions
Display of Search Suggestions is required when using Grounding with Google Search.
Learn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