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督的“七步降卑”的解读,主要基于**《腓立比书》2:
>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他本有神的形像,
解经家们根据这段经文,特别是第6-8节,
1. **经文本身并未明确列出“七步”**:这个结构是后世解经家(
2. **划分方式存在细微差异**:
3. **核心焦点是“降卑”与“升高”的对比**:
以下是解经历史上对“七步降卑”最常见的划分和重要观点:
1. **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 / 不坚持自己与神同等的地位:**
* **观点:** 这是降卑的起点和基础。基督并非“强夺”或“紧紧抓住”
* **重要性:** 强调基督降卑的主动性和自愿性。祂不是被迫的,
2. **反倒虚己:**
* **观点:** “虚己”是核心概念。基督主动地“倒空自己”。
* **放弃神性荣耀的彰显:** 在世上没有始终以可见的、令人震慑的神性荣耀出现(
* **放弃独立行使神性特权:** 甘愿在道成肉身期间,顺服父神的旨意和计划,
* **接受仆人身份:** 为服事人而来。
* **重要性:** “虚己论”是基督论的核心教义之一。历史上围绕“虚己”
3. **取了奴仆的形像:**
* **观点:** 基督不仅成为人,而且是取了“奴仆”的样式/身份。
* **身份的卑微:** 不是以君王或贵族的身份降世,而是选择了最卑微、
* **服事的本质:** “奴仆”指向祂一生的核心使命——“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
* **重要性:** 突显基督彻底的谦卑和对人类的认同。祂没有高高在上,
4. **成为人的样式:**
* **观点:** 这是道成肉身的核心——永恒的神子成为真实、有血有肉的人。
* **重要性:** 这是救赎的前提。只有成为真正的人,才能代表人类,
5. **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
* **观点:** 在取了人的样式之后,基督在其整个尘世生活中,持续地、
* 出生在马槽。
* 成长在拿撒勒这个被鄙视的地方。
* 从事木匠的卑微职业。
* 与税吏、罪人为友。
* 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本不需要)。
* 忍受饥饿、干渴、疲倦、试探、世人的弃绝和毁谤。
* **重要性:** 强调降卑不是一个瞬间事件,而是贯穿祂一生的持续态度和选择。
6. **存心顺服,以至于死:**
* **观点:** 基督降卑的顶峰体现在祂对父神旨意的绝对顺服,
* **重要性:** 顺服是基督工作的核心。祂作为“末后的亚当”,
7. **且死在十字架上:**
* **观点:** 基督不仅顺服至死,而且死在一种最羞辱、最痛苦、最残酷、
* **重要性:**
* **降卑的极致:** 这是人类所能想象的最低点,
* **代赎的完成:** 十字架之死是祂为罪人代赎、承担神对罪之忿怒的具体行动(加3:
* **咒诅的担当:** 祂亲身担当了律法的咒诅(申21:23)。
* **爱的最高彰显:** “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约15:13)。
**解经历史上的重要观点总结:**
* **教父时期:** 早期教父(如亚他那修、奥古斯丁)
* **中世纪:** 经院哲学家(如阿奎那)更精细地探讨“虚己”的性质,
* **宗教改革:**
* **路德宗:** 特别强调“属性交流”,认为在道成肉身中,神人二性虽有区别,
* **加尔文主义/改革宗:** 同样强调基督完全的神性和人性。对“虚己”
* **现代:**
* **自由主义神学:** 有时淡化“虚己”的神学含义,
* **新正统神学(如卡尔·巴特):** 重新强调基督事件(道成肉身、受死、复活)的核心地位,视“
* **终末论视角(如莫尔特曼):** 强调基督的降卑(特别是十字架)
* **叙事批判/伦理应用:** 更关注这段经文在腓立比书上下文中的劝勉目的(谦卑、合一、
**核心共识与重要性:**
无论解经传统如何划分细节,对“七步降卑”
1. **基督的神性与人性:** 确认基督是完全的神(与父同等)和完全的人(成为人的样式)。
2. **降卑的主动与自愿:** 基督的降卑是出于爱和顺服的主动选择,而非被迫或丧失神性。
3. **降卑的深度与范围:** 从至高的神性荣耀降到人类最深的羞辱(十字架)。
4. **顺服的核心地位:** 顺服父神的旨意贯穿基督的一生,并在十字架上达到顶峰,
5. **救赎的必要性:** 基督必须成为人,并经历死亡(特别是代赎性的十字架之死),
6. **信徒的榜样:** 基督的降卑道路为信徒提供了谦卑、舍己、
7. **神学与伦理的统一:** 对基督降卑的教义性理解必然带来伦理性的呼召——效法基督。
因此,“七步降卑”不仅是解经上的一个精妙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