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i-QzvaT39YUk_A0y8oIiA
主护村传奇
终于买到一本关于十八世纪摩拉维亚复兴史的书《主护城传奇》,华人教会对这一段历史知之甚少,中文的相关译作更是十分鲜少,只有一些零星故事拿来作为激励海外宣教或追求教会复兴的见证。其实摩拉维亚的教会生活乃是教会历史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原初新约教会生活形态的恢复,这次的复兴直接推动并影响了英美的复兴运动,而近代海外宣教的启动以及古典圣诗的遗产也都是从这里开始传扬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幸枝,由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作者深度挖掘那时的背景和史迹,力图还原当时的细节和过程。因我也去过那个地方,看这本书就很有感觉。不过我觉得翻译成主护村和新生铎夫更好,也有的翻译为摩尔维亚。因为那个地方比较小,新生铎夫也比钦岑多夫更顺口些。之前在这公号上曾发过一篇《似乎不为人知,却是人所共知》的游记,这次主要谈点感想和省思。
第一,每次圣灵的工作都要藉着合适的人,但又要防止高举人。新生铎夫从小就有敬虔的家庭熏陶,也有好的教育背景,并且出身于贵族。新生铎夫于1700年生于德国的德勒斯登,父母皆为敬虔的基督徒。他自幼就将自己奉献给主,渴慕作基督耶稣忠心的奴仆。新生铎夫十岁时就被送到当时德国敬虔运动的中心─哈勒的预科学校接受教育。在那里,新生铎夫与其它几个同学,成立了芥菜种团,之后新生铎夫转往了路德宗的大本营─威腾堡大学修习法律。他在那里大量的阅读属灵书籍,并且经常整夜的读经与祷告。圣经上说财主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的眼还难,在教会中也确实是有负担的人没有钱,有钱的人却没有负担,新生铎夫就是有钱又有负担的人。他出身贵族,却愿意谦卑服事穷苦遭患难的人,而外婆用半卖半送的价格出让的伯特利庄园成就了新生铎夫建立跨宗派信仰社区的梦想。然而,随着后续摩拉维亚复兴事工的扩大,多年累积的属灵成就却使他的领袖魅力在年轻人的心中发酵,以致约翰卫斯理写信给摩拉维亚社区,质疑他们“把新生铎夫看得高过一切,把他当做相信与顺服的对象”。 还好,新生铎夫最终心胸宽大地接纳了各种恩赐以及个性与他互补的同工,谦卑领受他们爱深责切的指正。
第二,每个看似刚强的属灵领袖背后,都有一个德才兼备的贤内助。新生铎夫的妻子艾德穆特,也是出生于贵族并受敬虔主义影响。她不单聪颖美丽,也有出色的财务与行政管理天分,有办事忠信及吃苦耐劳的珍贵美德。家境优渥的艾德穆特,没有享受贵族式的养尊处优,反而将全部的财产,华衣与美饰献上,为要周济宗教难民并援助宣教工作。因着新生铎夫使用钱财大而化之的态度,主护村幸得艾德穆特的财务管理能力帮助才得以维持运转。她与新生铎夫结婚三十四年,有半数以上的日子都是分离,即或相会也常聚散匆匆。柔弱的体质使她无法与工作狂热的丈夫常相左右,或陪她四处南征北讨。他除了要忍受服侍的劳碌与孤寂,最令他深感锥心之苦的,莫过于亲生骨肉接二连三感染急症去世。虽然如此,她仍然一如既往地牧养主护村信众,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一点,经常有人过来找“伯爵妈妈”辅导,大家称她为最好的聆听者,也是最棒的说书者。聪慧明理的艾德穆特严谨律己,宽厚待人,在面对别人针对丈夫的流言蜚语时,她选择信任丈夫,忍受着别人对丈夫的谩骂与中伤。
第三,复兴开始于合一和相爱。每次属灵的复兴总是起始于神的旨意和圣灵的工作,然而这也需要人的配合。新生铎夫从年少时就接触各种神学流派人士,并与他们结交对话。特别是在他大学之前的游学期间,当面对那些不同哲学思想的人与改革宗人士之间激烈的辩论时,他无法从这种唇枪舌战中找到信仰的实义,故此他选择静默不语。因为他发现,各派可以在基督救恩的根基上各撷所长,而不是强化彼此的差异,只要立稳在基督救恩的磐石上,不同教派间就有和好的可能性。他知道耶稣教导门徒,以“彼此相爱”来使人认出他们是主的门徒,而不是成天耍弄教义的尖枪彼此互戳,让人不得安息。这段游学经历不单开拓了新生铎夫属灵的胸襟,也为后续跨宗派信仰社区的复兴立下了根基。一开始主护村里多为摩拉维亚的弟兄们,但是渐渐地,路德派、敬虔派、加尔文派、甚至士文克斐尔等派受逼迫的信徒,都到这里来寻觅居所。因着人数日益增多,许多关于主餐、浸礼、宗派等道理上的分歧也愈演愈烈。新生铎夫带领大家以立约的方式寻求合一。这份协约的三个重点为:着重主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赎大爱;着重圣灵充满;并着重将自己奉献给神,活在圣灵的引导之下。这对今天宗派林立且互相攻击的中国教会来说借鉴意义重大,很多信徒在火车上或广场上偶遇,听说对方也是基督徒时都会热情地握手甚至拥抱,但若再问一下对方在哪里聚会或用什么诗歌时,就会连“哦”三声后彼此扭头不再说话。
第四,复兴继续于祷告和福音。教会历史上复兴运动很多,但能长期持续的很少,这主要在于是否有坚定持续的祷告和福音扩展。过去两百年来,摩拉维亚社群仍紧抓羔羊旗帜,保持宣教热情,共差出三千五百名宣教士赴海外宣教,并且他们也建立为全世界福音守望的祷告塔,为全世界的传道工作守望祷告,长达百年之久。摩拉维亚的教会也因此经历空前的大复兴,有一位弟兄雪凡尼(Schweinitz)曾描述过他们布道的情形:直到一九○○年以前,在摩拉维亚的教会里,每五十八位圣徒中,就有一位被差遣往国外布道的。而在本地教会每增加一位信徒时,在国外就有两个以上脱离异教而归主的人。这在教会历史上是少有的。
此外,摩拉维亚的教会生活也十分简朴,彼此以弟兄姊妹相称,无阶级之分。他们弃绝一切的偶像,单纯的仰望、祷告、献身福音,并等候主来。他们十分重视儿童与青少年的工作,单身的青年弟兄姊妹分别住在弟兄之家和姊妹之家,接受成全。摩拉维亚教会对主的渴慕,以及圣徒间的彼此相爱,被认为是启示录中非拉铁非教会的应验,也是十八至十九世纪圣灵水流的所在。这不单是教会历史上的一次传奇,到如今也仍是各处教会的楷模。
相关阅读:似乎不为人知,却是人所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