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会(Brethren Movement,又称弟兄聚会、Plymouth Brethren 或敞开弟兄会/封闭弟兄会)
一、弟兄会神学的核心特色
- 强烈的圣经至上主义(极端重视圣经的绝对权威)
- 弟兄会几乎把“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推到极致,反对任何传统、信经、
教制若与圣经有丝毫冲突。 - 他们拒绝把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等当作有约束力的信仰标准,
认为只有圣经才是唯一的信仰与实践准则。
- 弟兄会几乎把“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推到极致,反对任何传统、信经、
- 教会论:只有一个普世教会,无分宗派
- 坚决反对宗派制度,认为一切宗派名称(浸信会、长老会、
卫理公会等)都是分裂的表现。 - 强调所有重生的基督徒都同属于“基督的一个身体”,
在地方上只应有一个“在某地聚会的教会”(如“ 在上海聚会的教会”),而不应再有宗派招牌。 - 因此他们通常只称自己为“基督徒”或“弟兄们”,
聚会场所也只挂“基督徒聚会处”或干脆不挂任何牌子。
- 坚决反对宗派制度,认为一切宗派名称(浸信会、长老会、
- 擘饼聚会是教会生活的中心(每周擘饼)
- 主日崇拜的核心不是讲道,而是“记念主”的擘饼聚会(圣餐)。
- 强调每一位弟兄(男性)都有祭司身份,
都可以在聚会中自由带领擘饼、祷告、分享, 不需要指定一位牧师主持。 - 这种“无牧师、无固定讲员、无固定程序”的崇拜形式非常独特。
- 普遍祭司职分 + 无圣品制度
- 彻底实行“信徒皆祭司”,拒绝任何形式的“神职人员”(
Clergy)与“平信徒”(Laity)的区分。 - 不设牧师、长老(职分意义上的)、主教等圣品职位。
聚会中若需要长老,也只是功能性而非官阶性的。
- 彻底实行“信徒皆祭司”,拒绝任何形式的“神职人员”(
- 前千禧年、被提前灾难的末世论(前千禧年灾前被提)
- 这是弟兄会最广为人知的贡献之一。
- 约翰·达比(John Nelson Darby)系统化地提出了“灾前被提”(Pre-
tribulation Rapture)教义, 认为教会将在大灾难之前被提到空中与主相会。 - 这种观点后来透过《司可福参考圣经》、慕迪、
史考菲等传入美国福音派, 成为今天许多基要派和灵恩派的主流末世观。
- 时代论(Dispensationalism)
- 达比首创了将圣经历史划分为不同“时代”(
dispensations)的神学框架(如恩典时代、 律法时代、王国时代等)。 - 强调以色列与教会的严格区分(教会不是“属灵的以色列”)。
- 这套体系后来被司可福参考圣经、达拉斯神学院、
慕迪圣经学院发扬光大,深刻影响了20世纪美国福音派。
- 达比首创了将圣经历史划分为不同“时代”(
- 对圣灵工作的强调(特别是倪柝声一脉的本地教会运动)
- 虽然早期英国弟兄会较为理性,但20世纪中国本地教会(倪柝声、
李常受)继承并发展了弟兄会神学)特别强调: - 人里面有灵、魂、体三部分
- 基督徒需要“魂破碎”、“灵被释放”
- 教会是基督生机的身体,需要人的“灵”来建造,
而非人的天然能力或组织
- 虽然早期英国弟兄会较为理性,但20世纪中国本地教会(倪柝声、
二、弟兄会对普世基督教的主要贡献
- 重新恢复了“每周擘饼”的新约实践(今天许多独立教会、
家庭教会都受其影响)。 - 推动了“灾前被提”与时代论神学,
成为现代基要派与福音派末世观的主流。 - 强调信徒皆祭司、无分宗派、教会简单化,对无数独立教会、
家聚会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中国通过倪柝声、李常受(地方教会/召会)
影响了数百万基督徒,成为中国家庭教会最重要的神学来源之一。 - 培养了大批圣经教师与解经家(如达比、凯利、麦敬道、格兰特、
倪柝声等),出版了大量极高水平的解经书(如达比的《圣经概要》 、倪柝声的《属灵人》等)。
三、弟兄会内部主要分支的神学差异简表
| 分支 | 代表人物 | 主要特点 |
|---|---|---|
| 敞开弟兄会(Open Brethren) | 慕勒(George Müller、Chapman | 较为宽松,接受与其他教会交通,不严格执行“分离”原则 |
| 封闭弟兄会(Exclusive Brethren) | 达比 J.N. Darby | 强调严格分离,不与“属世”或“不洁” |
| 地方教会/召会(Local Church) | 倪柝声 → 李常受 Watchman Nee, Witness Lee | 继承达比神学 + 强调“一个城市一个教会” + 更注重生命经历与属灵争战 |
总的来说,弟兄会虽然人数不多,却在19-